人才培养
  • 可持续能源专业

    可持续能源专业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人工智能+可持续能源为核心特色,面向发展可持续能源新质生产力、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需求、具备完善的人格、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能源科学知识和系统分析技能、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通过将信息、能源、机械、 计算机、电气、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源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系统规划、数字能源设计等能源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可达到如下目标:

    1)具备扎实的数学及AI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

    2)具备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核心知识及解决复杂能源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环境中工作。

    4)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可持续能源专业

    课程体系

     

    “可持续能源”专业聚焦未来能源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能源材料”、“能源系统”到“能源管理”,形成面向未来能源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特色划分为五个板块(基础板块、人文素养板块、交叉学科板块、创新实践板块、个性化板块),学生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选定课程。

    一、基础板块均为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包括:数理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电类、计算机、力学与热力学类等基础课程。

    二、人文素养板块均为通识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课程;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文史哲类选修课程。

    三、交叉学科板块由交叉核心课程和交叉专业课程组成

    -交叉核心课程均为专业必修课程,共计8门;

    - 交叉专业课程均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特色。学生以个人学术发展和专业志趣为指引,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择5-7门课程,形成因人而异的模块化、定制化、个性化的课程培养组合。

    四、创新实践板块包括工程学导论、能源实验、创新科研实践系列等课程。

    该板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以难度螺旋上升的问题链为导向,依托学院各科研中心,设置涵盖从能源材料、能源利用到能源可持续的项目式实践内容,形成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三方面入手的沉浸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本科生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个性化板块为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均可计入该模块。

    本院开设可持续能源专业课程如下:

    ​A. 交叉核心课

    ▷  必修课;

    ▷  共25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

    能源材料基础

    热力学

    信号与系统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

    储能系统及应用

    传热学与流体力学

    B. 交叉专业课

    ▷  选修课;

    ▷  全部修业期间须修满16学分,多余学分计入个性化;

    ▷  在a,b,c模块中选择一个主修模块并修满10学分,另外两个模块修满6学分。

    a. 能源系统

    智能电动化交通

    可持续能源系统设计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

    碳足迹分析与计算

    b. 清洁能源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半导体物理与光伏应用

    能源材料与表征

    核能利用

    c. 数字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

    智能电网:基础与建模

    数字能源与人工智能方法

    虚拟电厂

    C. 创新实践课

    ▷  必修课;

    ▷  共27学分。

    能源实验I

    能源实验II

    创新科研实践 I

    创新科研实践 II

    创新科研实践 III

    *实际课程开设情况以教学信息服务网上公示的对应专业年级培养计划为准。

  • 可持续能源专业

    可持续能源 Sustainable Energy (SET)

     

    课程名称

    课程概述

    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

    本课程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技术、应用及伦理,培养了学生系统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在能源、健康等领域应用的能力。

    热力学

    本课程讲述了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热力过程和简单热力循环、并介绍统计热力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第一性原理分析与认识能量及其转换过程的能力。

    能源材料基础

    本课程讲述了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介绍了材料、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关系,培养了学生系统认识材料科学本质并进行新能源应用的能力。

    信号与系统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信号和线性非时变( LTI)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通过学习与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本课程讲述了电化学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在可持续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解决电化学实际问题、进行电化学实验与数据分析的能力。

    创新科研实践 I

    本课程讲述了科研中文献检索与科学问题的提出,并针对当前热点科研方向选题与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做好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准备。

    能源实验I

    本课程将从基础化学材料为原料,通过功能材料的合成最终落实于器件的组装与表征,实现基础试剂到器件在实验室的全过程展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学科知识集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为能源领域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

    本课程讲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建模原理、运行方式以及分析计算方法,通过理论原理分析和仿真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

    本课程讲述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线性连续系统分析、状态空间方法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分析、设计和实现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智能电动化交通

    本课程讲述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动化交通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设计、开发和优化智能电动化交通系统的能力。

    储能系统及应用

    本课程讲述了储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可持续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设计、分析和优化储能解决方案的能力。

    传热学与流体力学

    课程讲述热传导、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对流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工质的传热与流动问题、设计高效能源转换系统的能力。

    半导体物理与光伏应用

    本课程讲述了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能带理论、载流子输运机制以及光伏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半导体物理基本原理、分析和设计高效光伏器件与系统的能力。

    可持续能源系统设计

    本课程从系统层面讲述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质能)、能源储存与转换系统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培养了学生设计和评估可持续能源系统、解决实际能源问题的能力。

    智能电网:基础与建模

    本课程讲述了智能电网的基础知识和建模分析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设计、分析、优化智能电网的理论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

    能源实验II

    本课程将针对可持续能源微网与系统进行实验与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能源领域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科研实践 II

    本课程讲述了制备、制造、测量、模拟仿真等实验知识与技巧,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

    能源材料与表征

    本课程讲述了能源材料的基本性质及其物理化学表征技术,培养了学生在能源材料开发、分析和应用中的综合能力。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

    本课程讲述了能源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仿真技术及其在能源系统优化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在能源系统分析、建模和仿真优化方面的能力。

    数字能源与人工智能方法

    本课程讲述了现代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其在现代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培养了学生在数字能源数据分析、智能优化及系统控制方面的能力。

    核能利用

    本课程讲述了核能的基本原理、核反应堆技术及其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在核能系统设计、运行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能力。

    创新科研实践III

    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的能力。

    虚拟电厂

    课程讲述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架构,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和先进控制技术整合、管理和优化电网中的海量分布式资源,培养了学生在虚拟电厂设计、分析、管理和优化方面的能力。

    碳足迹分析与计算

    本课程讲述了碳足迹分析与计算的理论基础、方法及应用,培养了学生在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及减排策略制定、全局设计与开发可持续能源技术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