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可持续能源”专业聚焦未来能源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能源材料”、“能源系统”到“能源管理”,形成面向未来能源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特色划分为五个板块(基础板块、人文素养板块、交叉学科板块、创新实践板块、个性化板块),学生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选定课程。

一、基础板块均为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包括:数理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电类、计算机、力学与热力学类等基础课程。

二、人文素养板块均为通识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课程;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文史哲类选修课程。

三、交叉学科板块由交叉核心课程和交叉专业课程组成

-交叉核心课程均为专业必修课程,共计8门;

- 交叉专业课程均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特色。学生以个人学术发展和专业志趣为指引,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择5-7门课程,形成因人而异的模块化、定制化、个性化的课程培养组合。

四、创新实践板块包括工程学导论、能源实验、创新科研实践系列等课程。

该板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以难度螺旋上升的问题链为导向,依托学院各科研中心,设置涵盖从能源材料、能源利用到能源可持续的项目式实践内容,形成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三方面入手的沉浸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本科生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个性化板块为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均可计入该模块。

本院开设可持续能源专业课程如下:

​A. 交叉核心课

▷  必修课;

▷  共25学分。

人工智能基础与实践

能源材料基础

热力学

信号与系统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

储能系统及应用

传热学与流体力学

B. 交叉专业课

▷  选修课;

▷  全部修业期间须修满16学分,多余学分计入个性化;

▷  在a,b,c模块中选择一个主修模块并修满10学分,另外两个模块修满6学分。

a. 能源系统

智能电动化交通

可持续能源系统设计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

碳足迹分析与计算

b. 清洁能源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

半导体物理与光伏应用

能源材料与表征

核能利用

c. 数字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

智能电网:基础与建模

数字能源与人工智能方法

虚拟电厂

C. 创新实践课

▷  必修课;

▷  共27学分。

能源实验I

能源实验II

创新科研实践 I

创新科研实践 II

创新科研实践 III

*实际课程开设情况以教学信息服务网上公示的对应专业年级培养计划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