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培养目标

从该学科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候选人应掌握本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工作能力,能在学术界、科研领域和工程应用领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基础创新性地解决未来健康与能源相关问题,洞悉未来健康与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领导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1. 知识:

1)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重要专业理论与知识;

3)  熟悉科研相关的数字建模、理论分析、仿真与优化、计算方法、实验方法与工具。

2. 能力:

1)通过应用工程、科学和数学原理,来发现和解决复杂的科学、工程领域和健康与能源方向问题的能力;

2)具备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性问题的能力;

3)具备运用新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根据需要获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5)与研究受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参与多学科团队工作,创造协作包容的工作环境,协助建立目标、制订计划并达到目标。

3. 学术道德:

了解并明确学术道德和专业责任,能够做出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判断,考虑科研工作对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育人模

1.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符合未来技术发展的人才;

2.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

3. 以学科交叉为特色,构建多学科自然融合培养模式;

4. 以科学探究为平台,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5. 以国际合作为手段,打造多元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包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写作类。

专业基础课:包含数学课及本学科的基础课程。

专业前沿课:包含学术报告会、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课程。

专业选修课:根据具体的科研方向选修相关课程。 

创新实践课:1.5年,在联培基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