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亚太区入选名单在上海揭晓。MIT TR35旨在发掘全球范围内多个前沿科技及产业领域具有突出潜力、有望推动科技成果规模化、商业化落地发展,进而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MIT TR35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之一。自2021年TR35亚太区评选设立,至今已将一批中国或海外的杰出青年华人创新者推向了国际至高舞台,为跨区域合作创新、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塑造人类命运携手聚力。本届评选不仅展现出“共存、共生、共创”的鲜明特质,更能够从入选者的贡献中洞察到未来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科技的发展趋势。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陈昊副教授凭借其在钙钛矿光伏器件领域的多项突破性贡献入选该榜单。
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入选理由:他通过界面及组分工程创新策略,解决了钙钛矿器件面临的部分关键问题。
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
陈昊副教授的研究聚焦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特别是在单结及多结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成果。他通过界面工程与组分工程等创新策略,显著提升了器件效率与稳定性,为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多项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并被国际权威效率图表收录。
陈昊致力于解决钙钛矿光伏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界面损失和稳定性等关键难题。2022年,他在《自然·光子学》发表论文,通过新型准二维钙钛矿制备工艺,将倒置结构(PIN)钙钛矿器件的认证效率从22.3%提升至23.9%。同年,他在《自然》发表成果,率先将宽带系钙钛矿的开压损失降至0.5V以下,并实现全钙钛矿叠层器件26.3%的认证效率(NREL认证),超越单结钙钛矿效率纪录。
2023年,他与合作者提出场效应与化学钝化协同策略,将PIN结构器件效率推至25%以上。同时,他制备出国际上首个获NREL认证的全钙钛矿三结叠层器件,相关成果再次发表于《科学》与《自然》。
2024年,陈昊提出“平伏式”双功能分子钝化机制,在实现缺陷钝化基础上提升载流子抽取效率,使PIN结构器件认证效率达到26.15%,创下当时单结钙钛矿效率新纪录,并首次超越传统NIP结构器件效率。此项成果被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发布的《最佳研究电池效率表》和美国可再生“太阳能之父”Martin Green教授发布的《太阳电池效率表》收录,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回顾过往,陈昊走上科研道路的契机源于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用科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使命感。他认为,以可持续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必将铸就未来,而这正呼唤跨越国界和学科壁垒的全球智慧协作。在美国西北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博士后期间,他深切体会到做好科研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且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对于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自2024年加入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后,陈昊更深感学院“学科交叉、打破边界、面向未来”的理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钙钛矿光伏技术本身涉及材料、光电、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提供的跨学科平台和团队支持,为开展前沿性、集成化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和自由环境,极有利于培养科研工作者跨界融合的视野与开放合作的胸怀。
展望未来,陈昊认为钙钛矿光伏技术仍面临制备稳定性、规模化与成本控制等挑战,但也正迎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机遇期。他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加强合作,持续推进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协同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他鼓励青年学子保持好奇、勇于探索,在交叉前沿领域发现新问题、开拓新路径,为可持续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