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子风采 | 跨界融合·创新蜕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培育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19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技术创新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承载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培育战略型、国际化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目标,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抓手,依托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交流,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研究平台与真实的产业语境。在这里,一批具备全球视野、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子正茁壮成长,成为面向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

鲁士钰:走进实际,走向未来

穿着蓝色衣服的男人站在桌子上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1  鲁士钰

鲁士钰,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2024级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市金奖等多项荣誉。

作为学院与宁德时代联合培养项目的参与者,鲁士钰深入动力电池制造一线,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面对模型迁移、工程落地等挑战,他通过反复实验与优化,最终成功推动AI技术在实际生产场景中的运用,极大增强了对真实业界场景的适应与建模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鲁士钰不仅锤炼了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落地之间的多重挑战。他将项目经验总结为科研论文,以团队负责人身份,带领小组基于企业真实需求开展创新实践,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上海市金奖,并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鲁士钰的学习历程正是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生动写照。他表示,“学院为我开启了一道从理论实际通往未来创新的大门,让我认识到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的实现,更在于不断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未来,他期待继续以实际问题驱动科研与创造,为中国智能制造贡献交大智慧。

 

张宇翀:跨越山海,点亮可持续能源的未来之光

4d7841a8678aeed707f681d277095aef

图2  张宇翀

张宇翀,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可持续能源专业2023级本科生,曾获本科生B类优秀奖学金、致远荣誉奖学金,专业排名第二。

大三上学期,张宇翀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进行一学期交换学习。期间,他系统修读了可持续发电、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核心课程,深入掌握了热力系统建模、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等前沿知识。

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张宇翀与各国同学组成课题小组,围绕全球能源转型路径等议题开展合作研究,从北欧水电核电体系、德国能源转型挑战,到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可及性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平衡策略,他学会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起全球视野与系统思维方式,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

张宇翀表示,溥渊学院提供的国际化平台极大拓展了他的认知边界,培养了他以全球视野思考中国能源问题的能力。未来,他希望能够以更开放的视角,在新能源系统集成方向继续深造,为我国能源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徐希辰:学术为基,实践为翼

徐希辰

图3  徐希辰

徐希辰,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已在投和接收学术论文11篇,并担任《IEEE Data Descriptions》《Neural Network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在宁德时代联培期间,他深度参与公司级研发项目,参研获集团最高荣誉“总裁奖”和“优秀数智化项目一等奖”。

入学以来,徐希辰便深刻感受到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交叉学科”和“国际化”培养理念。“溥渊大讲坛”海外学者分享的前沿科研经验,以及跨学科课程中的深度探讨,使他逐步养成开放思维与全局视野,锻炼了他解决复合型问题的能力。

在宁德时代联培期间,徐希辰专注于工业异常生成大模型的研发与部署。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合成数据能够有效提升下游检测与分割模型的性能,还必须兼顾算法的实时性和工程落地的稳定性。面对多重挑战,他迎难而上、潜心钻研,与企业导师、工程师团队紧密协作,最终提出一套可直接部署的解决方案,有力提升下游检测模型的泛化性能。这一经历不仅极大提升了他的科研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也显著增强了团队协作和领导力,更加深了对于产业一线的理解与认知。

回顾过往,徐希辰由衷感谢学院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多元环境。学院提供的海外交流、创新实践项目以及科研机会,给予他在真实场景中分析问题、协同攻关的能力,也为其科研道路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未来,他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工业数字化交叉领域,致力于让更多创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始终以“面向未来、服务时代、引领发展”为办学使命,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助力每一位学子在广阔舞台中实现自我突破。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协同,为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输送更多顶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