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渊有机光电前沿研讨会
时间:7月26日-7月27日
活动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东翼楼200报告厅
7月26日
1.报告主题: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印刷显示
报告人:王利祥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报告时间:8:45-9:15
报告摘要:印刷OLED显示技术在突破低成本和大尺寸显示屏制造的技术瓶颈方面具有优势,一是材料利用率可在90 %以上;二是印刷工艺不受金属掩膜板尺寸的限制可以制备大尺寸OLED显示屏,代表着新型显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报告将围绕印刷OLED显示对高分子发光材料和关键功能材料的需求,介绍通过电荷转移效应发展红绿蓝三基色高分子发光材料、窄谱带高分子荧光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以及通过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解决印刷OLED显示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的应用研究进展。
主讲人简介 :
1984年于黑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负责人,2008年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4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hinese J. Polymer Science》和《化学学报》副主编,《应用化学》、《Aggregate》和《Giant》编委。
2.报告主题:新型柔性光伏电池印刷加工
报告人:陈义旺 南昌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9:15-9:45
报告摘要: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异质结界面稳定性和相纯度以及缓冲层界面能级匹配和柔性透明电极等问题是发展柔性有机太阳电池的关键问题。基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科学问题,围绕器件结构优化与印刷制备应用,实现印刷制造柔性太阳电池。解决从旋涂到大面积印刷的转化,解决柔性透明电极湿法印刷加工,解决柔性有机太阳电池印刷活性层形貌及界面调控问题,解决柔性太阳电池稳定性及耐弯折问题。提出利用层层印刷制备准平面异质结概念,通过界面粗化实现垂直相分离,阐述了分子静电势可以作为有效构建垂直相分离新策略。通过“三元问题二元化” 解决了复杂三元组分形貌难以控制问题,回答添加剂在层层印刷过程中形貌演变角色作用,分析了准平面异质结光场利用率问题和力学中性面问题,实现高品质因子的半透明太阳电池和柔性太阳电池。针对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在实验室旋涂工艺和大面积制备印刷工艺中形貌演变的差异,提出了柔性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形貌演化的转换因子和大面积制备工艺,提出了解决旋涂工艺到印刷工艺中能量损失补偿问题。针对绿色溶剂溶解性较差,提出高剪切冲量实现活性层分子链剪切取向,同时利用印刷模头梳型化处理,添加高沸点溶剂策略,调控毛细流和马拉高尼流,有效抑制大面积印刷过程中咖啡环效应。
主讲人简介 :
赣南师范大学校长,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会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988-1992年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1995年江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1999年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德国美茵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Research Fellow,历任南昌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副书记。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3.报告主题:σ-掺杂剂的发展
报告人:裴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10:15-10:45
报告摘要:实现高精度可控掺杂是半导体科学与工业的核心挑战。共轭高分子在掺杂后才具有导体性能;但掺杂剂的缺乏和掺杂方式的可控性差使有机集成电路的发展长期受限。利用杂原子调控和立体电子效应等策略,裴坚创制了一系列能对n型共轭高分子实现高效掺杂的σ-掺杂剂,在提出负氢还原性掺杂机理的基础上,原创性发展了高精度光激活掺杂策略,获得了超过1020 cm−3的高载流子浓度,此光激活分子掺杂策略可与现有光刻技术兼容。
主讲人简介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长期致力于共轭高分子的研究,承担科技部、基金委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凝聚态行为、器件化与产业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他人引用20000余次,H-因子85,授权发明专利12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4.报告主题: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报告人:颜河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报告时间:10:45-11:15
报告摘要:为发展高效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形貌控制,分子设计,器件优化及机理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形貌控制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具有温度聚集性质的聚合物材料,能实现较高的结晶性同时还能保证较小的相分离尺度。这一方法可以实现对富勒烯和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形貌控制。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这个体系的电荷分离驱动力基本为零,但电荷分离既快又高效。这一体系的实现预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可以突破20%。在分子设计方面,我们通过对Y6系列受体的分子设计和D18系列聚合物的改进,实现效率超过18%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最后,报告人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前沿做出展望,预期在近红外的光敏探测器,可见光区的室内光伏器件,及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方向会有大发展。
主讲人简介 :
2020年腾讯科学探索奖的50位获奖人之一,在有机电子材料领域有多年研究经验,曾创办著名的Polyera公司。2009年,颜河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个高迁移率的n型有机半导体高分子材料。此材料被誉为开启了“新晶体管时代”并登上了《自然》的封面。回到香港科大后,颜河从事有机太阳能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多次打破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颜河教授的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收录进著名的“best research-cell efficiency chart”世界纪录表。颜河教授在最近几年在顶级期刊(Nature及Natur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5次,科研水平在有机太阳能领域国际领先。2014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和2016年的Nature Energy两篇论文被引用超过3500和2500次,均是该期刊2014年来引用最高的论文。颜河教授近年来连续入选Web of Science的高倍引学者,入选香港首届RGC Research Fellow。
5.报告主题:高效有机光伏器件受体与界面材料设计
报告人: 万相见 南开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11:15-11:45
报告摘要:活性层和界面材料是决定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关键。如何从材料设计出发获得高效高稳定性光伏器件是有机光伏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最近,我们设计合成了系列中间核不对称的受体分子,相关器件均具有较低的非辐射开压损失,二元器件效率超过20%。同时,我们开发了系列界面材料,获得高稳定性的光伏器件。报告将讲述我们上述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器件结果。
主讲人简介 :
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5年美国伯利克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2014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近年来在Science, Nature Photon., Adv. Mater., Angrew, 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引2万余次,2019-2024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6.报告主题:非卤溶剂刮涂制备大面积有机太阳电池
报告人: 谢志元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题组长
报告时间:14:00-14:30
报告摘要:柔性OPV电池的规模制备不但需要解决柔性透明导电基板和电极的可印刷加工问题,而且给体/受体共混组成的活性层在印刷过程中薄膜干燥和相分离行为明显区别于旋涂方式制备的活性层薄膜,迫切需要发展基于印刷工艺制备的活性层的聚集态结构调控方法,同时未来规模制备需要采用非卤代溶剂印刷加工。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采用非卤代溶剂刮涂制备大面积OPV电池的一些进展,通过调控刮涂温度以及使用液体或固体添加剂等策略大面积OPV电池提升至16%以上。
主讲人简介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及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钙钛矿发光显示,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课题)等10多项,发表SCI论文230多篇,论文他引13000多次。
7.报告主题:从单个分子到分子聚集体科学
报告人: 李振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14:30-15:00
报告摘要:滴水珠融入大海,一个个分子汇聚成材,群体与个体相互关联,当分子排列牵引了堆积方式,分子聚集态行为随之呈现出可能的梦幻性能。本报告将通过二阶非线性光学高分子、有机力致发光、有机和高分子室温磷光等典型实例,展现分子聚集态的奇妙行为。
主讲人简介 :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用3万余次,H指数为99;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出版专著《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亚洲化学会希望之星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8.报告主题:有机生物电子材料
报告人: 马伟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副院长
报告时间:15:10-15:30
主讲人简介 :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材料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4),中国材料青年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有机光电子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拉伸/弹性电子材料等)、有机神经形态材料、柔性智能传感器及集成器件、柔性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技术开发。2015年以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受邀为Nature Materials和Matter等杂志发表观点评述性论文,在Acc. Chem. Res. 和 Joule等杂志发表综述性论文10余篇。SCI引用总数39000余次,H因子98,其中ESI高被引论文总共40篇,ESI热点论文10篇。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中国侨界贡献奖。
9.报告主题: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高效器件构筑
报告人: 彭强 四川大学有机高分子教授
报告时间:15:50-16:20
报告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典型代表,其活性层主要由有机给体材料与富勒烯衍生物或者有机受体材料通过物理共混而制备。所以给体材料、受体材料和界面修饰材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一直是本领域的前沿热点课题。本报告中,我们将重点汇报近年来我们面向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开展的有机给体材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和界面材料方面的设计合成工作,同时探讨这些材料在单层器件、三元共混器件及叠层器件中的应用。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为有机给、受体材料、界面材料的分子设计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主讲人简介 :
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千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op 1%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Small Structures首届顾问编委,Current Applied Materials、Chin. Chem. Lett.和Molecules编委,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综合专家组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分会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研究。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6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或ESI热点论文。撰写学术专著3章节,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10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1年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
10.报告主题: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和器件
报告人: 狄重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时间:16:20-16:50
报告摘要:有机半导体是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等弱相互作用聚集的材料体系,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热等性质1-6。本报告围绕有机半导体的分子精准掺杂与组装,阐述有机半导体的热电研究新机制,介绍分子设计与组装新策略5,6,重点报告近期发展的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1。PMHJ分子组装体具有周期有序的纳米结构,其中两种聚合物厚度均小于10纳米,相邻界面约为2个分子层且具有体相异质特征。优化后的PMHJ薄膜不但可以保持优异的电荷输运特性,同时大幅抑制声子/类声子传播,从而实现了聚合物热电性能的大幅跃升,368 K下的ZT值为1.28,达到商品化材料在该温区的热电性能水平。相关研究有望改变高性能聚合物热电材料不依赖热输运调控的认知局限,为塑料基热电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主讲人简介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高迁移率有机热电材料及智能感知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Electron.,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100余篇,被引用20000余次。现担任Chin. Chem. Lett.副主编,Adv. Mater. Tech., J. Energy Chem., Wearable Electronics和Aggregate期刊的顾问编委,International Thin-film Transistor Conference(ITC)技术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获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11.报告主题:氯介导有机光伏材料及其可拉伸器件
报告人: 何凤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教授
报告时间:16:50-17:20
报告摘要: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的性能是由其链结构以及链内与链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众多高性能有机聚合物材料往往都具有协同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其对材料的优良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基于精确调控分子弱相互作用进而优化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基本研究理念,分别通过端基氯原子的Cl∙∙∙S、Cl∙∙∙π等分子间相互作用调控有机光电材料分子的排列聚集方式,构筑了系列具有特定传输结构的受体体系。特别是在具有特定氯介导相互作用的非富勒烯受体中发现了三维网络结构,这种聚集态结构为分子间电子跳跃传输提供更多的结点和通道,从而增大激子扩散距离以及有效提高电子迁移率,是提升有机受体材料性能的决定性聚集态结构。同时,在器件结构方面,我们发展了准平面异质结(quasi-planar heterojunction, Q-PHJ)器件结构,其可通过纯相为主的双层结构优化活性层的形貌和电荷传输通道,有效抑制了电荷复合和光生降解现象,是下一代稳定器件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还通过合理设计界面层和电极材料,进一步改善了器件的界面稳定性和能级匹配,减少了器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损耗与降解。由此,可为开发高效、稳定的有机光伏器件提供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参考,推动该领域向更高性能、更长寿命的方向发展,同时拓展其在柔性电子以及可穿戴式设备方面的集成发展。
主讲人简介 :
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科研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和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并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马於光院士;其后先后加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作为高级研究员先后加入美国Nano-C公司和美国Polyera公司进行研发工作。2014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开展研究,并在有机光伏材料和高分子二维三维自组装微纳材料等方向拓展其应用。2019年获得中国化学会氯元素代言青年科学家,并担任多个期刊编委及青年执行编委。
7月27日
活动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东翼楼200报告厅
1.报告主题:溶液加工聚合物光电器件中的界面调控
报告人:黄飞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8:30-9:00
报告摘要: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器件作为新型的电子器件技术,由于其在低成本制备大面积光电器件方面的潜力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优势是可以通过溶液加工的方式以较低成本制备大面积的光电器件,但这一核心优势同时也为高效聚合物光电器件的制备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解决如何克服溶液加工多层器件中的界面互溶、实现不同界面间的能级匹配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围绕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发展了系列新型的n型水醇溶共轭聚合物光电材料,发现水醇溶共轭聚合物中的极性侧链基团不仅使这一类材料在水或醇等强极性溶剂中有很好的溶解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克服器件加工过程中的界面互溶,而且具有独特的界面修饰功能可以大幅提高相应光电器件的性能。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这一方向所开展的系统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主讲人简介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系博士后。长期从事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n型导电高分子、有机光伏材料及器件等。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40000次,获授权国内外专利70余项,多次入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教育部首届青年科学奖,美国化学会Arthur K. Doolittle Award奖,两次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任高分子学报副主编,Chemistry of Materials、Sci China Chem等刊物编委。
2.报告主题:自由基发光材料与器件
报告人:李峰 吉林大学化学教授
报告时间:9:00-9:30
报告摘要:传统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都是闭壳分子,即最外层分子轨道被两个电子填满。我们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扩展到了开壳分子,即最外层分子轨道被一个未成对的电子占据。与闭壳分子相比,开壳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都是双线态,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没有自旋禁阻的问题。有机电中性自由基是一类典型的开壳分子,我们以电中性三苯基甲基自由基为核,外围通过连接不同电子给体,设计合成D-A类型的自由基发光材料,通过调控电子给体与中心自由基核的共轭程度,以及器件结构优化,获得了高发光效率自由基分子及其发光器件。
主讲人简介 :
1994-2003年吉林大学本科至博士毕业。2003-2004以色列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2月回到吉林大学工作,被聘为副教授,2008年10月晋升为教授,201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17/09-2019/11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提出了双线态激子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新机理。以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Mater.,Nat. Photonics,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1项。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报告主题:敏化蓝光OLED材料与器件
报告人:张东东 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
报告时间:9:30-10:00
报告摘要:高效稳定蓝光材料与器件是OLED的瓶颈性难题。提出了OLED新一代发光技术--热活化敏化荧光(TSF),据此发展了高性能的蓝光敏化剂及与之相匹配的窄光谱染料,突破了蓝光OLED效率-寿命-色纯度不可兼得的限制。并进一步调控能量传递,发展了磷光辅助TSF技术(pTSF),自研材料实现量产,推动了超高清宽色域显示材料和器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主讲人简介 :
长期从事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提出了OLED新一代发光技术,推动了超高清宽色域显示材料和器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B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美国UDC公司资助项目等,获“SID中国年度杰出显示青年人才奖”。目前共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包括Nat. Mater.; Nat. Photon.(2篇); Sci. Adv.(2篇);Nat. Commun.(4篇);Chem.(2篇);Adv. Mater.(16篇);Angew. Chem. Int. Ed.(14篇)等。论文引用近9000次,h因子51。获授权国内外专利40余件,包括国际专利10余件。
4.报告主题:蓝光荧光OLEDs中的激子及其动力学分析
报告人:马东阁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系教授
报告时间:10:20-10:50
报告摘要:激子在OLEDs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高效利用激子是获得高效OLEDs的关键,特别是对于蓝光荧光OLEDs尤为重要。本报告对蓝光荧光OLEDs中的激子及其动力学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电致发光过程中的激子损耗,并通过器件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激子的有效调控,从而制备出了高效率和稳定的蓝光荧光OLEDs。
主讲人简介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H指数89,撰写英文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研究。
5.报告主题: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开发、掺杂及器件应用
报告人:郭旭岗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报告时间:10:50-11:20
报告摘要:相比p-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的化学结构单一、器件性能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机电子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商业应用。本报告将汇报本课题组在双噻吩酰亚胺基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的工作,从双噻吩酰亚胺出发,通过并环、噻唑取代、b-位功能化,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双噻吩酰亚胺衍生物。这些结构新颖的酰亚胺构筑基元衍生出了系列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取得了优异的n-型性能,电子迁移率大于3 cm2 V-1 s-1,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中实现了~300 F cm-1 V-1 s-1的µC*值。此外,本报告将汇报我们在n-型掺杂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发展了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的高效分子掺杂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掺杂效率,n-型高分子实现了超过300 S cm-1的电导率、170 µW m−1 K−2的功率因子及0.43的ZT值,我们同时深入研究了催化掺杂的化学反应机理。
主讲人简介 :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99年和2002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和化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09 ~ 2012年在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副教授,2018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器件, 特别是n-型高分子半导体、n-型有机(场效应,电化学)晶体管、n-型有机热电器件、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迄今为止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nergy, Chem. Rev., Acc. Chem. Res., Acc. Mater. Res., JACS, Angew. Chem., PNAS, AM,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2023、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