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8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景川受邀,分别接受第一财经频道的电话与直播访谈,就人形机器人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访谈中,王景川首先阐述了开发拟人化机器人的必要性。他指出,人类所处的环境以及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人形机器人能够直接适应这些环境,并熟练使用人类创造的工具。这种天然的适配性使得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其产业仍在探索合适的落脚点与突破点,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当被问及为何要让机器人参与如马拉松等体育运动时,王景川表示,这有利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迭代。通过参与运动,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场景,提升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于机器人在未来多样化场景中的应用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王景川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急需升级突破的部件包括高效电机等关键传动部件,以及由复合材料构成的本体部件。这些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成为当前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商用领域,王景川认为,虽然在通用领域尚未找到明确的落脚场景,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空间站、核电站等危险或专用场景中,需要具备灵活操作能力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机器人来替代人类完成高风险工作。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规划、控制等方面提供了能力提升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些特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