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国际会议(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iation Effects of Electronic Devices-ICREED2025)成功举办,该会议旨在促进国际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界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交流与合作,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李聪毅课题组的2024级博士生米健鹏,凭借汇报《Effect of SRO on displacement damage mechanism for high entropy shielding materials》,荣获大会最佳学术汇报奖(Best Oral Presentation Award)。此次获奖不仅是对米健鹏个人科研能力的肯定,也彰显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力。
该研究工作由李聪毅老师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刘彤教授共同指导,并获得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支持。在核工业、航空航天及军事装备等尖端科技领域,电子元器件需在强辐射环境下稳定运行,这对辐射屏蔽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难熔高熵合金(Refractory High-Entropy Alloy,RHEA)是一类具有高构型熵的新型材料,通常由五种或以上的ⅣB、ⅤB、ⅥB族过渡金属元素(如Ti、V、Zr、Nb、Mo、Ta、W等)构成。RHEA凭借优异的辐射屏蔽能力和机械性能,成为新一代辐射屏蔽材料的理想候选。然而,RHEA在强辐射极端服役条件下的稳定性仍待深入研究,这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自2024年5月起,米健鹏在李聪毅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难熔高熵合金辐照稳定性的研究。通过调节晶体内部短程有序结构、添加特殊元素成分以及分子动力学仿真,探究位移级联下高熵合金的辐照损伤及缺陷动力学机制,旨在为高熵辐射屏蔽材料的设计与利用提供指导。
作者介绍
米健鹏,溥渊未来技术学院2024级机械专业博士生。他表示,学生时代的爱好和追求使其毅然踏上科研道路,溥渊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与关怀让其更有信心在学术海洋中持续前进。在探索高熵合金的辐照效应过程中,微观世界的千变万化及其与宏观工程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他打开了兴趣之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未来与智能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开拓了他的视野。
导师介绍
李聪毅,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未来光伏研究中心成员,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及光电器件的缺陷结构及辐照效应研究,在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