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构建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4月17日,在教育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复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医学院举行,共同见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全国首个“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正式启动。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马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保健局局长胡鸿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院士、专家、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同仁、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医工融合、创新引领”的培养愿景,共同探讨新时代医工交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牟姗、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共同主持。
丁奎岭致欢迎辞,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丁奎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推动“4+4+X”培养改革的核心,是交大有责任继续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有底气做医工交叉本博贯通培养的先行者,发挥好交大医工的学科优势,就一定能填补中国医工交叉领军人才培养的空白,为医学教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交大的智慧与力量。
范先群致欢迎辞。他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重塑医学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医工交叉已成为破解生命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路径。他强调,医学教育的未来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将依托交大医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顶尖学科优势,整合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大数据等前沿领域资源,构建“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化培养”全链条培养体系,根据培养进度适度优化培养周期,实现临床医学博士(MD)与哲学博士(工学或医学PhD)双学位深度融合。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医工交叉大平台、大设施和大项目开展创新研究,在未来成长为既能解决医学、工学等重大问题、又能引领科技变革的“医师科学家”“医师工程师”和科技行业领军人才。
大会得到了教育部、市教委、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各位领导分别在大会上讲话。
林蕙青强调,加快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突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我们要开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新路径,需要解决好三大突出问题,一是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的学制、学段、学科边界,系统性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与高水平大学其他院系、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更加开放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三是要加强政策保障,努力创造全链条各个关键节点有力支持的政策环境。她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MD+PhD培养项目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并着力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希望学校的改革能够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样板田”,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马杰指出,教育督导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医工交叉项目意义深远,它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契合,也是教育督导评估改革重点关注的创新实践领域。她要求,以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改革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以学科“画像”助力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她表示教育督导将始终以改革者的姿态,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督”的力度和“导”的智慧,为项目保驾护航。
赵震指出,高质量的教育要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大会上的部署,上海市高校的学科设置、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将迎来全面改革。对各高校来说,必须选择更为聚焦、更具内涵、更能体现优势的发展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将以“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切入,进一步探索培养满足未来健康医疗需求的医工交叉领军人才。
胡鸿毅强调,全球科技革命推动医学变革,复合型领军人才需求迫切。上海作为医学教育高地,始终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期待以上海交通大学“4+4+X”项目为契机,创新培养机制,为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项目启动环节,倪军表示,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和医学院共同筹划的“4+4+X”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致力于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交大医工优势,构建复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范式,为培育健康领域科技难题攻坚领军人才筑牢根基。
林蕙青、赵震、丁奎岭、范先群、倪军、牟姗共同启动了“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随后,范先群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创新内涵。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发挥医科和工科的特色,以新医科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开展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建设人工智能医学教育大模型,并设立医工交叉基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打造多个科研平台,组建交叉创新团队,推动智能肿瘤等前沿领域研究。“4+4+X”项目契合未来健康医疗需求,主动承担交叉人才培养改革任务,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前瞻思维的顶尖医学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 | ![]() |
![]() | ![]() |
![]() | ![]() |
在医工交叉创新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主任叶玲教授,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和技术创新学院、工程与技术应用研究院医学工程研究所创始院长/执行所长陈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教授5位专家,分别以“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理工医协同赋能‘华西Heart体系’”“大数据赋能医学教育实践与展望”“医工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复旦方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奋力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题依次作了精彩的报告,分别展示了各校在医工融合背景下医学教育探索的特色做法、改革举措、先进经验和创新实践,精彩和独到的观点引来了与会观众的阵阵掌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郑俊克主持论坛。
随后,举行论坛的校院长圆桌沙龙环节。在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教授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教授、蚌埠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兰荣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赣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小康教授等专家,围绕医工交叉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路径、学科交叉改革中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重构、人工智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对话。嘉宾们强调,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应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入前沿技术实践;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需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造力;评价与激励机制重构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助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最后,牟姗作论坛闭幕致辞。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经验分享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起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20周年为新起点,随着“4+4+X”项目的启动,在医工交叉领域持续深耕,以医者仁心与科技力量为双翼,共同书写医工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篇章,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4+4+X”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招生已正式启动。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面向交大2022级、2023级、2024级在校本科生选拔,并对2025年高考生开放咨询!【咨询电话:021-5474 1175 ext.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