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溥渊学院鲍华教授带领交大团队在农研大赛获奖

发布时间:2023-07-06

6月27日,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揭晓比赛结果。由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绿色能源与新农村研究中心主任鲍华带领的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荣获三等奖。


与会嘉宾、评审与参赛队伍集体合影


此前,“生生不息”团队从全球15支初赛队伍中脱颖而出,闯入决赛。2023年2月底,这场跨越90余天的比赛于上海崇明岛拉开帷幕。3个多月的时间里,“生生不息”团队尝试突破学科壁垒,合力挑战在全封闭的集装箱自主控温、控光、控肥,探索植物生长的极限。6月26日决赛评审会上,面对国内农业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团队从容介绍集装箱式全人工光植物工厂的“生生不息”解决方案,包含硬件优化、数据平台搭建、种植决策、环控算法,以及商业化推广方案,最终荣获三等奖。


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合影


“生生不息”团队获奖证书


“生生不息”团队由鲍华牵头,队员包括机动学院副教授顾骁坤;农生学院博士后查凌雁、硕士孙思捷;巴黎高科学院硕士生熊元科和中英低碳学院硕士生焦隆。参赛队员中只有一位“种植专家”,几乎可以称为一支“从来没有种过菜的工科团队”,但同时凝聚了农业工程、能源利用、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农工交叉学科研究力量。整个比赛过程中,农生学院宋士任副研究员、章竞瑾副研究员和密西根学院朱怡飞助理教授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撑。不同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集结在一起,实现跨界、跨学科、跨领域所带来的多样化交叉视角,不断发挥‘相乘’效应,让“传统”农业变得不再“传统”。 


作为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中唯一一支工科背景的团队,“生生不息”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种菜”这件农学的事业从工科角度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团队自主构建了“生生不息”信息化平台,远程采集并可视化超过13万组数据,实现了整合监测、决策、控制系统的数据融合平台,为植物栽培专家提供有效数据分析参考,为智慧栽培提供“基础设施”,助力在对新品种了解有限、数据有限及专家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产量提升。由于本次大赛培育的“水果生菜”品种Crunchy(翠恬)为全新品种,各队在比赛期间总共种植三茬,其中,最终茬的种植结果记入决赛成绩。基于数据平台的实践操作提示,经过三轮的迭代与优化,“生生不息”队第三茬的产量较第二茬增长86%,较第一茬增长135%。


团队种植记录


除了更为系统化的思维,团队的两点还在于降低能耗方面的突破。为了节省能耗,团队首先在第三轮准备阶段中凭借充分的实地测量与仿真工作掌握了场景温度-系统能耗-空调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光源配备和气流组织,让气流和温度分配得更加均匀,同时在团队研发的光学新材料的“加持”下,实现光照的均匀化和光能的高效利用,向着“产量提高40%,能耗减少25%”的目标突破。


队长鲍华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能源与新农村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其主攻研究领域包括微纳米尺度的热量输送和能量转换,以及对热量输送的物理过程的多尺度仿真等。他的研究在热电转换和微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农业与能源间相依相存的紧密关系,而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恰好为他提供了舞台,将自己专长的应用场景拓展到农业上。


图片

决赛评审环节,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队长鲍华分享赛中经验


集装箱里成长中的翠恬生菜 


他带领绿色能源与新农村中心面向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以可持续能源支撑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目前,能源消耗是植物工厂最大的痛点之一,未来随着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突破,相应的农业技术储备将释放更大的潜能,让顶楼种菜、自给自足变为现实。这次比赛是工学与农学交叉与融合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鲍华教授和他带领的中心在探索科技赋能农业的道路上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