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01浏览次数:4

中国跨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一

70年光阴,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中国跨度,铸就了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

这样的跨度,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一个优越的制度,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一座大桥的跨度,折射70年发展跨度

碧波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气贯长虹。55公里的跨度,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承载着一个国家飞越沧海的历史风云。

40年前的一天,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大一学生朱永灵听一位外国专家讲高速公路时,如同听天书。彼时,广袤的中国大地还没有高速公路的踪影。

直到近10年后,中国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那位被“天书”激起好奇心的青年成为公路人,在见证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后,又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建设。

最长,最高,最快……中国道路交通的一次次跨越令世界赞叹。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不会想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成长江第一桥,到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即将通车,万里长江上迄今已架起百余座桥。

千千万万曾每天蹬着自行车的普通中国人不会想到,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在短短10年内突破3万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70年,“天堑变通途”的跨越让中国有了“当惊世界殊”的底气。

中国桥、中国路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70年间,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建造、中国标准背后,是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70年间,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泱泱大国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没有国家的全方位跨越,就没有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投身港珠澳大桥建设运营,我们生逢其时。”朱永灵说。

一个少数民族的跨度,见证70年民生跨度

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古老的独龙族却实现了跨越千年的两次飞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摆脱民族压迫;2019年4月,宣告实现整族脱贫,告别世代贫困。

云南贡山,独龙江乡。75岁的“文面女”李文仕忆起往昔,对孙辈讲述刻木传信的故事。32岁的新一代独龙族人熊玉兰第一次戴上VR眼镜,体验5G技术的神奇。

从刻木传信到5G网络,跨越的是时空隧道,映照的是人民生活的巨变。

当“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新中国的名字上,当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永恒的追求,亿万人民的幸福成为70年壮阔交响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

这是气势磅礴的奏鸣曲。新中国成立初到2018年,我国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加到28228元,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奏曲。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狭窄蜗居”到“保障住房”,出行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中国人民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万众一心的协奏曲。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路上,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近6年来平均每分钟有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是激动人心的壮丽乐章——

独龙江乡开通5G试验基站不久,中国正式发售5G手机。32年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大哥大”电话用户的徐峰,又成为广东移动首个5G用户。他说:“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一座城市的跨度,彰显70年时代跨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是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改革开放后,这里是率先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进入新时代,这里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里是深圳,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人熊建明是方大集团董事长,他的人生有两次重大跨越:一次是1988年来到深圳,投身特区建设;一次是1991年辞去公职,下海创业。经商过程中,熊建明同样经历了两次跨越:一次是选择做实体经济,以新型建材起家;一次是选择科技创新,瞄准行业尖端。

“我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都深深系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熊建明说。

透视深圳——

从“三来一补”为主到高新技术崛起,从开放前沿到创新高地,从试验田到示范区……深圳创造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一次次跨越。

放眼中国——

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再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从被围堵孤立到融入世界,再到日益走近舞台中央……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

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外发布,深圳站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深圳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典范,深圳未来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

面向未来,中国将不断迎来新的时代跨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跨度,彼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来源:新华网)

中国高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二

3000米,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的最大飞行高度;

6000米,国内首架大型双发长航时无人机成功首飞;

数百公里的太空轨道,神舟飞天、北斗组网,中国卫星自由徜徉;

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嫦娥四号首探月背,五星红旗格外鲜亮……

梦想是伟大事业的开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拔节生长,美好希望竞相绽放。

从一穷二白到创造传奇:伟大梦想决定伟大创造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列车的目的地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任务是在荒凉沉寂的戈壁滩里修铁路、建机场,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新中国的首个导弹、卫星发射场。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里是酒泉,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圣地。

离发射场不远处,东风烈士陵园坐落于此。760多名航天工作者在这里长眠,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27岁。

他们生前,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他们就手拉肩扛,仅用两年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1966年,我国进行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一曲《东方红》声震寰宇……

从一穷二白到创造传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献完青春献子孙,在茫茫戈壁上放飞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以身许国、九死不悔的壮阔人生。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深沉厚重、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1949到2019,每一次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

70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开国大典上,受阅的飞机因为数量不够,不得不飞完一圈绕回来再飞一圈。

70年后:国产大飞机运20、C919、AG600蓝天聚首,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飞行次数突破300……

“中国航天起步时,首先是考虑解决有无问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他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巨变。

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从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一部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从仰望星空到走在前列:梦想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

梦想,从历史长河中走来,闪耀着伟大复兴的曙光。

45年准备、论证,15年探月圆梦。

1957年,年轻的欧阳自远被苏联发射上天的第一颗卫星震惊了。搞矿产勘探的他在想:如果能用卫星找矿,效率该有多高!

1958年,美苏相继公布探月计划。欧阳自远急了,既然没人搞,那就我来干!

从年轻的科研人员到白发老院士,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一干就是45年,他和同事们最终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19年,嫦娥四号成为首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

“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梦想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欧阳自远说。

50年前,人类登月成功;50年后,月球上的中国探测器、中国月球车仍在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2019年8月25日,月亮上的“嫦娥”“玉兔”又醒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再次通过月夜低温考验,分别自主唤醒,进入第九月昼,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还是在酒泉,2019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月之间,连续三发火箭腾空而起。“捷龙、快舟”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星际荣耀”开辟中国民营火箭新天地……中国速度让中国高度未来更可期。

“两弹一星”梦、载人飞天梦、探月梦……每一个梦想成就更大的辉煌。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赞叹于中国的发展。

时代的脚步,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实。探寻巨变,必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这是涓滴而成的大海,重大工程的跨越,正来自“中国方案”凝结而成的厚积薄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

这是万千活力汇聚而成的时代伟力,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带来自觉创新的不竭动力。

“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对未知的探索永不停歇

2017年5月,C919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让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没有谁比中国人民更懂,什么是众志成城。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近半个世纪。

C919首飞现场,年近九旬的“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用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深情演奏了一曲《我爱你中国》,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祖国,就是一代代奋斗者的不竭动力,就是一代代报国者的无声誓言!

经过近三年的紧张调试,“中国天眼”渐入佳境。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中国天眼’短短两年内的发现超过同期欧美多个科研团队发现数量总和,将帮助科学家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文白说。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从困境中奋起,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式创新。一个个创新成果的涌现,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月球返回、探索火星、空间驻留……仰望璀璨星空,我们追梦不止。中国将奏响探索宇宙的新乐章,崛起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来源:新华网)

中国速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三

这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半日往返千里;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5G开启商用,半秒能下载一部影片……

这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成就——

今日之中国,1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1.5亿斤粮食,新建近500米高速铁路,处理约600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

70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2018年7月1日,整备好的G7次列车驶向北京南站,准备发往上海。此列G7列车是从北京开出的首趟正式运营的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

不断赶超 折射奋进中国的姿态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那一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2万公里,虽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但高速铁路里程还是零。

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速度”的认知。

从改革开放中来,向民族复兴奔去。

80多岁高龄的资深电力机车专家柯以诺至今难忘,2008年国内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的那份激动,自此中国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

如今,中国高铁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世界银行日前刊文如此称赞。

当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变成记忆中的风景,向着更快速度“起飞”的中国高铁,成为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的鲜活范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穷二白,1952年中国GDP仅为679亿元,占世界4.5%,还不及现在中国一天创造的GDP规模。那时的中国,人均寿命仅为35岁,文盲率超过80%。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地标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的速度建成,不仅刷新全国工程纪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一热词。

改革开放迄今,中国经济年均增速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人均寿命达77岁……

不断赶超的“中国速度”,折射中国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

入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旗展云飞。向南46公里,寓意“凤凰展翅”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在不到5年内竣工,静待9月底正式通航。

“如此短的时间,能够建成这项伟大工程,体现着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华感慨,他们曾10个月浇筑了105万方混凝土,相当于每个月浇筑25栋18层的大楼。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历史将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

勇立潮头 激发创新中国的活力

巨大的轰鸣声中,今年3月10日零时许,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从1970年到2007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整整3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总体室主任何巍说,第二个“百发”用了不到8年,第三个“百发”用时仅4年多。

从无到有,从第1次到第300次,逐梦航天的“中国速度”背后,是7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大踏步前行的生动写照。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科技人员数量不足5万,专门科技机构仅有30多个,科研力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迎来我国“科学的春天”。此后,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如一粒粒种子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截至2018年,全国研发费用支出近2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占GDP比重为2.18%,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70年来,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南山;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贵州的大数据……一个个创新高地正在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折射新时代中国发展理念之变。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给人以卡脖子的机会。”坚持走高端创新的光纤通信企业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如是说。

勇立时代潮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在绘就。

以创新加速,促增长提质。新时代“中国速度”的内涵之变,汇聚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上的澎湃动力。

砥砺前行 彰显变革中国的力量

获得土地不到24小时,就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证、用地批准书、工程规划证“三证连发”。在刚刚落地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拍下首块工业用地的新奥公司,体会到了什么叫“临港速度”。

临港,是中国新扩围自贸区的缩影。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临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仅用8个月就完成项目主体建设,并通过了竣工验收,为年底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由衷地表示。

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缩减50%以上……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神州大地激荡,彰显变革中国的力量。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中国用实际行动宣示了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越到关键时,深化改革越要加快步伐——

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农村承包地实行“三权”分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权保护体系……一系列改革直面问题、革除沉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活力;

越有压力时,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出台外商投资法,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做大“一带一路”朋友圈……更高水平的开放,汇聚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评价,中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46位,比上年提升32位,是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速度和力量。

面向未来,一个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必将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书写新的“中国速度”,向着伟大复兴的彼岸砥砺前行。(来源:新华网)

中国深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四

3658米,国产钻井平台的最大作业水深,“可燃冰”喷薄而出;

7018米,中国探钻新纪录,地球母亲的“心跳”在此律动;

10767米,洋底下潜的新标杆,万米深海从此打开大门。

从“解锁”深层页岩气田,到科学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从不断鼓励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到强调以科技夯实国家强盛之基……70年岁月荏苒,几代人前赴后继,镌刻下一个又一个中国深度。

它们见证了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也维护着中国这艘“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标注中国探索的新刻度

地球深部潜藏着什么,让人类千百年来不懈求索?

时间的指针回到1959年。东北的松辽盆地冻土千里,滴水成冰,一群头戴狗皮帽、身着臃肿棉衣的工人在旷野中蹒跚前行。

黑龙江大同镇外,一口约1300米深的钻探井喷出棕褐色的油流。新中国即将成立10周年,人们将油田定名为“大庆”。

这个一度贡献了全国一半油气产量的大油田,是中国人自己“钻”出来的。在这里,美孚石油曾得出“不存在有价值油田”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专家提出独创的陆相成油理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大庆树立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标杆。

“洋油”从此走进历史,中国工业发展的轨迹也就此改写。

2018年,仍然在松辽盆地,一项聆听地球母亲“心跳”的科学计划正在实施。

2018年6月2日,吉林大学主要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7018米!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钻机完成首秀,这是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中国人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再次迎来历史性突破。

利用“地壳一号”钻机获得的岩心,我国科学家为建立地球演化的档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历尽艰难方能企及的深处,潜藏着人类远未认知的科学奥秘和尚待利用的资源宝藏。

被称为地球“第四极”的马里亚纳海沟,“海斗”号进入水面,缓缓下潜。

最大潜深达10767米并悬停52分钟!中国下潜的新纪录诞生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半个世纪的差距,中国如今迎头赶上,探索和利用深海的无限可能性,如画卷徐徐展开。

向地球深部进军!这是70年前新生的中国从百废待兴中生发的必然需求,也是70年后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战略选择。

在本没有路的地方,勇敢探出一条新路;在历史赋予的考题前,留下荡气回肠的答卷。一代接一代人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正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开启中国奋进的新征程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永坦、钱七虎摘取我国科技界最高奖励。

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刘永坦和钱七虎,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一同成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金怡濂、程开甲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

地基,建筑之“根”。我国工程建设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但国内大量分布着各种软弱地基,如何夯实基础,是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自称“大半辈子跟泥巴打交道”的浙江大学龚晓南院士,近30年来不断突破传统地基处理技术瓶颈。他的成果,在京津城际高铁、京沪高铁、浙江杭宁高速公路等许多重大工程中起到了关键支撑。

湖北荆州一块几百亩的地里种植了新品种高产黄瓜。凌晨三点多,大家头戴探照灯,正组织集体采收,辛劳中洋溢着欣喜。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三文也加入采收队伍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真真切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落地的欣慰,这也是科研工作者未来研究的动力。”黄三文回忆当时的情景。

一类新药44个,中国造创新药喜迎“丰收”。在科技重大专项新药成果中,既有为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手段的新药,也有填补我国临床空白、促使市场同类药品降价的新药,可谓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

唯有在创新发展征程上汇聚起磅礴力量,迈过科技创新的“关键坎”,方能书写决胜未来的新奇迹。

一段段记录,一个个里程碑。历经多年艰苦奋斗,中国创新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托举起一个大国伟大复兴的向上轨迹。

回顾来路,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经验,振奋人心,将为中国创新发展拨清迷雾、校准方位,开启又一段奋进的新征程。

蓄积中国腾飞的新动能

“肯下笨功夫、精通真功夫,储备科技创新的硬核竞争力,用实力回应‘国之疑难’。”

北京,雁栖湖。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开学第一课”,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来讲授。

398名大学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中国自己研制的“龙芯3号”处理器。这些初入科学殿堂的青年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科技报国从来不是空话!

北京时间2018年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故事”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从“两弹一星”到“北斗、探月”,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这些中国引以为豪的创新成果,无不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

如同一棵大树,越想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越要向下,向泥土深处。

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澎湃——

当沉睡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聚力创新发展实现赶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时代选择。

人才的动力在蓄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增强,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

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8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在学博士生39万人,在学硕士生234万人,也位居世界第一。

体制的活力在拓展——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的总源头。只有多一些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我们才有更强的能力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历史正在掀开新的篇章。

一个悠久并保留坚韧底蕴的文明,一个内敛又有着延绵后劲的民族,迎来了新时代和新梦想。这一代人,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标注新的中国深度。(来源:新华网)

中国气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五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70年沧桑巨变,世界见证中国前行的铿锵步伐——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前所未有走近国际舞台中央。中国声音激荡,彰显东方大国的不凡风范。

与178个国家建交、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的背后,是中国行大道、担大义、谋大同的豪迈气度。

中国气度,源于以和为贵的历史传承

时间,刻下前行的足印。

历史会铭记——20世纪50年代,刚刚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中国,与印度、缅甸一道,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直至今日,这仍是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历史会铭记——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进入新世纪,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0年栉风沐雨,人们在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和平力量的壮大,感受到友谊与合作的传递。

“中国树立了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均应平等相待的原则,赢得了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尊重。”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兹利感慨。

2018年8月21日,萨尔瓦多共和国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建交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

如今,南美洲的牛肉摆上了国人餐桌,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迎来了中国友谊学校,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当地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越来越大的中国国际“朋友圈”,不断谱写中国对外交往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广获支持的新篇章。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70年来,中国倡导的“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理念深入人心,国与国交往的新路越走越宽;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至关重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此感慨。

中国气度,源于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

西南非洲,纳米比亚沃尔维斯湾港。昔日曾是一片汪洋,如今却被填海造陆建成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8月,由中国公司承建的沃尔维斯湾港新集装箱码头竣工,让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加一倍,也让中国贡献闪耀在大西洋沿岸。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心情振奋,赞叹新码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的发展不是独善其身的发展。这份中国气度,跨越千山万水,超越艰难险阻,铸就互利合作。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迈入新时代,中国多次以东道主身份,广邀四海宾朋,共商合作大计,推动“地球号”驶向更美好明天。

去年11月,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况空前: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境外企业参加,成交额近600亿美元。

今年4月底到5月中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3场主场外交活动接踵而至,近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北京,频密的日程标注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高度……

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通过“一带一路”这条希望之路、共赢之路,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

分析人士认为,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普受欢迎,中国的发展经验尤具借鉴意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正提供“新的可能”,开辟共赢共享的发展新道路。“这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中国气度,源于天下大同的追求信念

美国纽约曼哈顿东河之滨,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蓝色的联合国会旗迎风飘扬,见证一幕幕难忘场景。

2017年2月10日,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11月1日,这一理念再次被写入两份联合国决议。

着眼人类未来,推动搭建能为大家遮风挡雨的共同屋宇,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时代之问。这正是中国70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一个缩影。

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

70年来,中国始终高举国际法旗帜,广泛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订,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多边合作,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70年来,中国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参与了朝核、伊朗核、阿富汗等当今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

70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行动,越来越多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等双多边文件,汇聚起各方磅礴的力量……

如今,当全球经济行至十字路口,当国际体系变革迎来关键阶段,当多边合作遭受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人们应该怎么办?

放眼东方,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倡导伙伴合作精神,践行互利共赢理念,阐释共同发展主张。

“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埃贡·克伦茨这样评价。

风从东方来,万千气象新。

70年波澜壮阔,70年辉煌成就。面向未来,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创未来的诚挚邀请。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来源:新华网)